- 首頁
- 民文
- English
- 網(wǎng)站無障礙
- 舉報

- 登錄
“林海守護者”王吉貴:用堅守“植”此青綠
郁郁蔥蔥的林海之中,傳來陣陣婉轉的鳥鳴。一大早,聊城市茌平區(qū)人大代表、國有廣平林場正高級工程師王吉貴就像往常一樣走進林場,看著面前茁壯的樹木,眼神中滿是慈愛。他說,這輩子我就干了一件事——種樹。
正是這份對“一件事”的專注,讓他初心如磐,“植”此青綠。因貢獻突出,他先后獲得山東省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、全國優(yōu)秀工作者等榮譽,成為林業(yè)系統(tǒng)一面閃亮的旗幟。
樹,種活了
1979年年底,剛滿16歲的王吉貴來到茌平國有王老苗圃報到。那時的王老苗圃,是一片鹽堿澇洼地?!按杭景酌C?,夏季水汪汪”,寸草難生是它的真實寫照。老職工搖著頭說:“這地方,神仙來了也種不活樹!”
但王吉貴偏偏不信邪,他和同事們借鑒外地經(jīng)驗,果斷推行“抬田治堿”——通過人為抬高田塊,借助雨水沖刷,將鹽堿排入溝渠。最初的幾年,為了這項工程,王吉貴和工人們?nèi)諒鸵蝗盏赝粕?、平地、挖渠。他們?nèi)渴种械蔫F鍬,一鍬挖下去,翻起的土疙瘩硬如石塊,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起,漸漸變成了血泡。就這樣,一鍬一鍬,排走了堿水;一筐一筐,換來了新土。昔日白花花的鹽堿地,終于開始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。
轉眼到了1987年春天,王吉貴代表苗圃去聊城地區(qū)林業(yè)局開會。散會后,時任局長孔凡森特意把他叫?。骸凹F啊,咱這苗圃不能老這么窮下去,你們年輕人得多動腦筋,改造苗圃的重擔就交給你了!”王吉貴拍著胸脯保證:“局長放心,我一定干出個樣兒!”返程路上,他望著窗外,心中暗自立誓,定要讓這片不毛之地早日披上綠裝。
回到苗圃,抬田工程仍在繼續(xù)。三伏天挖渠,王吉貴總是搶最重的活兒干。別人挑一筐沙土,他挑兩筐,扁擔把肩膀磨得血肉模糊。老職工勸他悠著點,他咧嘴一笑:“俺年輕,多干點沒啥!”
有一年冬天,水渠突然決口,王吉貴二話不說跳進冰水里,抱著一捆麥草死死堵住缺口。等他上來時棉褲凍成了冰坨子,他還樂呵呵地說:“樹苗凍不死,俺也凍不死!”
1995年,王吉貴擔任王老苗圃黨支部書記、主任。他一上任,就從隊伍自身抓起,帶出一支能吃苦、敢打硬仗的骨干隊伍。
同時,為解決資金難題,他帶頭跑項目、籌資金,先后爭取到500多萬元,將2000多畝的苗圃整體抬高50厘米,還改善了道路、水利等基礎設施,實現(xiàn)了“田成方、路成網(wǎng)、旱能澆、澇能排”的新格局。
2000年春天,當成片的楊樹苗吐出新芽,王吉貴看著一棵棵小樹,忍不住地抹眼淚。
多年耕耘,終見回報。如今的苗圃不僅種活了樹,還先后引進了優(yōu)良樹種黑楊派優(yōu)系31個、白楊派優(yōu)系29個,年均出圃苗木120萬株。曾經(jīng)荒蕪的土地變得生機勃勃,職工的收入大幅增加,王老苗圃變成了年營收120萬元的綠色“聚寶盆”。
林,忙好了
年復一年種樹,王吉貴不再滿足于把樹種活,還想著進一步種點“搖錢樹”。2001年,茌平提出挖掘傳統(tǒng)圓鈴大棗資源、打造萬畝特色產(chǎn)業(yè)的規(guī)劃。他毫不猶豫地站出來,扛起了這份重任。
此后8年,王吉貴帶領團隊走遍了1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156個村莊,從325棵老棗樹中精挑細選,最終成功培育出“茌圓金”“茌圓銀”等4個優(yōu)良大棗品種。
王吉貴建起技術培訓中心,累計培訓農(nóng)民4萬余人,帶出了500多名嫁接能手。這些扎實的努力,慢慢帶動了一個年產(chǎn)值超億元的大棗產(chǎn)業(yè)鏈。在他的帶領下,苗圃建成了310畝標準化育苗基地,年產(chǎn)優(yōu)質(zhì)苗木200萬株。其中80畝圓鈴大棗育苗核心區(qū),已成為江北最大的扦插育苗基地,被列為魯西首批省級林木種苗標準化示范點。
靠著這些好苗子,王吉貴成功打造了“圓鈴貢”品牌鳥棗,該鳥棗榮獲中國國際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博覽會金獎,“茌平圓鈴大棗”也成功獲得“國家地理標志產(chǎn)品”認證,這些響當當?shù)摹敖鹈弊尞a(chǎn)品遠銷國內(nèi)外。與此同時,他還對茌梨、“黃元帥”蘋果等本地老品種進行搶救性培植,讓它們重煥生機。
王吉貴的成功,不僅停留在獎項和品牌上,更實實在在地惠及了鄉(xiāng)鄰。苗圃周邊的村民慕名而來,圍著他學習種植技術,紛紛種起了棗樹、梨樹、蘋果樹。過去那些貧瘠的土地,如今遍布果樹,變成了能持續(xù)產(chǎn)出的致富寶地。圓鈴大棗和茌梨也從林場傳到十里八鄉(xiāng),成為口碑過硬的鄉(xiāng)土招牌。
生態(tài),盤活了
2014年年底,王吉貴被任命為茌平縣國有廣平林場黨支部書記、場長。
初到林場時,困難重重:職工工資發(fā)不出來,偏偏在這時,還有客商揣著錢找上門,出高價要買林場里那10棵高大粗壯的老槐樹。那些日子,王吉貴辦公室的燈常常徹夜通明,妻子徐富平至今仍記得王吉貴輾轉反側時的嘆息:“工資要發(fā),林子也要?!币贿吺锹毠さ纳?,一邊是珍貴的林木資源,他倍感壓力。
最終,王吉貴毅然關上辦公室大門,下定決心:“這片林子一毀,多少生靈就沒了家!”這一拒,迎來了生態(tài)的轉機。當?shù)卣畬⒘謭鲋屑s306畝區(qū)域劃定為“不開發(fā)區(qū)”,并定下鐵規(guī):只能種樹,不能砍伐。林場自此徹底轉型,職工工資由財政保障,職工們端穩(wěn)了“鐵飯碗”,也扛起了日夜守護這片鳥兒天堂的責任。
然而,剛解決了生存與保護的危機,新的考驗接踵而至。2016年,聊城市黑龍江路東延規(guī)劃圖攤開在桌上:一條筆直的道路,要從林場中央橫穿而過。這路一旦修通,鳥兒肯定被嚇跑,樹也要被砍倒……王吉貴回憶起當時的情形,那份焦灼仍刻在眉間。他抱著材料四處奔走呼吁,逢人就解釋:“生態(tài)一旦被切斷,就再也回不來了!”
最終,那條原本筆直的路線,變成一道向南偏移106米的優(yōu)雅曲線,原本計劃中的道路為鷺鳥讓了路,成為當?shù)亟?jīng)濟發(fā)展為生態(tài)讓步的鮮活范例。
王吉貴的堅持,換來的是整個生態(tài)的豐厚回饋:林場水塘清澈見底,10萬尾游魚嬉戲其間;林間綠意盎然,163種野生鳥類在此安家繁衍;空氣質(zhì)量也顯著提升,林場PM2.5濃度常年保持在個位數(shù),這片林場已成為城市中名副其實的“綠肺”。
秋日林間,62歲的王吉貴牽著蹣跚學步的小孫女,妻子拎著水壺走在身旁。孩子仰起臉,指著樹梢鳴叫的鳥兒問:“是誰種的樹?”他握緊孫女柔軟的小手,望向無邊的林海說:“是爺爺種的樹,引鳥兒來安的家。只有這片綠,才是真正屬于你們的寶貝?!彼麄兊纳碛埃o靜融進這片林海之中,溫暖而堅定,一如生命與自然的約定。
來源:茌平區(qū)委宣傳部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
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
關注人民網(wǎng),傳播正能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