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:打開多扇“門” 讓進館不再難
國博、陜博可預約時段內均已約滿,山東博物館人頭攢動,這個國慶中秋長假,“博物館熱浪”滾滾襲來。
每一件文物,都是無聲的書籍,承載著燦爛文化。近年來,隨著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,“逛博物館”逐漸成為新風尚。數據顯示,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,同比增長1億余人次。每逢假期,“預約難”“一票難求”“進館難”,成為熱門博物館的真實寫照,給出游的人增添了不小的煩惱。
公眾逛館熱情高漲,不容忽視;博物館承載有限,也要正視。如何找到兩者之間平衡點,切實提升游客體驗,既考驗地方對群眾需求的關切程度,也檢驗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能力。
這道題該如何作答?
打破時間邊界,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選擇。比如,青州博物館、三星堆博物館,結合自身承載能力,適當延時開放到晚6點、8點,不僅讓更多游客如愿以償,也在無形之中積攢了口碑。
因應情勢變化調整入館方式,讓游客的體驗最優(yōu)化。前不久,上博人民廣場館,改進了入館方式,堅持預約和免預約并行,即工作日等非高峰期免預約,假期等高峰期實行預約。而這一變化,讓游客平時多了“說走就走”的從容,假期能更合理規(guī)劃路線和時間??梢?,預約、免預約,并不是簡單的二選一,關鍵要因時制宜、因事而變。
當然,不管如何巧妙安排,一座博物館的承載量是有上限的。破解“一票難求”,關鍵要以更寬的視野、更廣的維度,整合資源、創(chuàng)新服務。一方面,供給要“上新”,讓游客多些好去處。比如,這個國慶中秋假期,依托萬字會舊址設立的山東古建筑博物館免費預約開放,撥動了不少游客的心弦。另一方面,策展要直達基層,推動更多文物資源下沉。比如,依托湖南全省博物館“省市聯動”機制,懷化市博物館新館向湖南博物院等館借展200余件(套)精品文物,以精品文物“出差”“做客”的方式,讓群眾不用出遠門“擠油油”,便可大飽眼福。
可以預見的是,“博物館熱”還會持續(xù)下去。立足實際、因地制宜,通過改進入館流程、創(chuàng)新文物資源供給方式等,進一步優(yōu)化服務,為游客多打開幾扇進館的“門”,補齊“難”與“求”之間的一塊塊短板,才能讓游客乘興而來、盡興而歸!(劉帥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
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
關注人民網,傳播正能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