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農大揭秘單個體細胞“變”完整植株

單個體細胞如何發(fā)育成完整植株?這一困擾植物學界一個多世紀的難題近日終于得解。
北京時間9月16日22時30分,全球頂級學術期刊《細胞》在線發(fā)表山東農業(yè)大學研究團隊論文,首次揭示了單個體細胞發(fā)育成完整植株背后的分子機制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給予高度評價:“該研究成果為作物再生體系優(yōu)化提供了理論藍圖,標志著中國在植物發(fā)育和生物技術研究領域為世界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?!?/p>
早在1902年,植物學家哈伯蘭特就提出“植物細胞全能性”概念,認為植物的每個細胞均包含該物種全部遺傳信息,在適宜條件下,可以發(fā)育成“全能干細胞”,進而長成完整植株。120多年過去了,這一概念背后的機理始終未被揭示?!犊茖W》雜志將“單個體細胞如何發(fā)育成完整植株”列在本世紀最具挑戰(zhàn)性的科學難題第9位。
究竟難在何處?論文通訊作者之一、小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憲省打了一個比喻:“就像孫悟空拔一撮猴毛變出一群小猴子,過程看似容易,但要知道猴毛為什么能變成猴子卻非常難?!?/p>
2005年,張憲省帶領團隊,以擬南芥這一植物為研究對象,開啟長達20年的探索。經過十幾萬次實驗積累,研究團隊大致分“兩步走”發(fā)現(xiàn)了單細胞“再生”植物機理:研究首先發(fā)現(xiàn),只有擬南芥葉片體細胞內合成大量生長素,這個“普通細胞”才能變身“全能干細胞”;在此基礎上又發(fā)現(xiàn),在葉片氣孔前體細胞特有基因SPCH與人工誘導高表達基因LEC2協(xié)同作用下,體細胞才能合成大量生長素。
“這兩個基因如同兩把鑰匙,共同開啟轉動細胞‘命運的齒輪’,為細胞全能性建立打開了大門。”論文通訊作者之一、山東農業(yè)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蘇英華表示,實驗的成功離不開完整實驗體系的構建和多種前沿技術的加持。團隊首次捕捉到單細胞分裂全過程,更加直觀地證實了“植物細胞全能性”的單細胞起源。
這一最新發(fā)現(xiàn),為精準調控植物“再生”和定向改良作物性狀提供了全新思路與技術工具。“拿水稻來說,雜交育種通常需要8-10年,即使采用我國先進的南繁技術,一年兩代種植,至多縮短一半時間?!碧K英華表示,如果結合單細胞“再生”方法育種,在實驗室就能完成雜交育種優(yōu)勢后代的無性繁殖,雜種優(yōu)勢得到固定,育種期有望進一步大幅縮短,從而讓人們吃上更好的大米。
種子被喻為農業(yè)的“芯片”,是現(xiàn)代農業(yè)和糧食安全的命脈?!澳壳?,我們正探索推進小麥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實驗,努力走在世界生物學前沿,用中國人的手攥緊中國種子、端穩(wěn)中國飯碗?!睆垜検≌f。(李子路 于新悅 王世翔 趙洪杰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